花语者舞蹈,古典舞中子午相的基本形态

花语者舞蹈目录

阿昌族跳什么舞

古典舞中子午相的基本形态

阿昌族跳什么舞

阿昌族最喜欢跳的象脚舞,很具特色,一般是由敲击象脚鼓者和敲镲的两个人作为一对,同时可以组成几对,成双成对地匹配着跳。

人数不限,但每一对的两个人始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方位,并且只能斜对着跳。

在整个舞蹈过程中,随着音乐的节奏,每一对舞伴都要有规律地作双脚的前后左右的移动、跳跃和忽立忽蹲、忽进忽退的动作,身体也随之一起一伏。

跳到起劲时,人们嘴中不时发出"哦-呵可"的欢叫声;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极其欢快、热烈的气氛中。

这种舞蹈总是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快和无比的欢乐。

阿昌族人民喜欢用音乐、舞蹈来赞美劳动和爱情,歌颂英雄人物,表达对祖国、对家乡的热爱之情,也表达本民族的欢乐与悲哀,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。

古典舞中子午相的基本形态

中国古典舞的舞姿、旋转、特技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的,中国古典舞形态的静态结构特征以盖叫天先生关于“子午相”的表述较为典型。

他说“子午相是戏曲表演身段的一种方法”,他常常强调戏曲舞蹈最基本的动作是一戳一站,他说:“一戳一站是基础的基础,因为舞台上的一站和生活中的一站不完全一样,其中有功夫,这功夫就是子午相,就是身子一站要有阴有阳。

要是像平常人那么一站,这在生活中可能是美的,但搁在台上,除非正好合乎剧中人物的需要,就不美了。

因为上下身一根棍,没有阴阳,成了傻相,板相,哪会美呢?子午相就不同了,上下身左右叉开点,形成阴阳,这就不是一根棍,而是上半身向阳(向阴)一点,下半身向阴(向阳)一点,因为一半要向着这边,一半要向着那边,这就有了对抗,但又要合成一个整身,这又有了成长,从对抗中成长起来,这样尽管还是静静的一站,却是静中有动,以动显静,因而不是傻相,板相,而是活法相,英雄相。

”所以老先生传下来的子午相,其中有很深的学问,是基础的基础,演员站好了子午相,有了这个基础,往后从站到动,动、走、跑、跳、闪展腾挪,上下翻飞,都保持这个子午相的品局,那就甭管怎样动,都会动得活法,动得美。

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身体四肢的部位,打个不太恰当的譬喻,犹如时钟的指针。

指针有大针、小针两种,它们有时叠合,有时分开。

夜晚十一点到一点,叫子时;白天十一点到一点,叫午时。

十二点钟,是“正子午”;不到十二点或过了十二点,都叫“偏子午”。

这个十二点,就是确定身段部位的标准。

在剧场中观众是十二点,也就是说,观众是确定身段部位的标准……演员在舞台上,身体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:下身、上身、头。

头部又包括两眼,这两眼很重要,所以也可算作第四个部分。

在盖叫天看来,子午相主要是讲“偏子午”,是身体上述四个部分不同方位的多重搭配形态。

这四个部分不同向度的错位,可称为“静态体旋”,它通常有两种基本态势:一是向同一方向的依次体旋错位,二是始逆复反的依次体旋错位。

前者为“漩涡式体旋”而后者为“太极式体旋”。

结合上面的理论具体来说,子午相体现在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“头正身侧,身正头侧”,转身中的“身过留头,头过身留”。

眼随头转,眼的转动,不离三线——左乳、右乳和胸口,否则,观众只能看到你半边脸,姿势既不好看,身段也不好使,所以才有这“不离三条线”的限制。

一个云手,身体不动,就嫌僵得慌,要动得好看,就得像风吹树动一样,随着云手的开合,上身很自然地顺势扭转几下,这样看上去就活泛多了。

中国古典舞的体态讲究“两轴、三面”的子午线,即颈和腰这两轴,头、胸、腰这三个面不在一个运动平面上,而互相错位,形成不同角度配合的造型美,如一直被人们认为古典舞典型的最基本的站式“丁”字步,其区别于生活人体形态的关键地方就在于“子午式”,左脚在前丁字步,头脚尖对8点,身体朝2点,身体的方位和头部方向配合成一种层次分明、立体感很强具有特定古典韵味的造型。

(随机推荐阅读本站500篇优秀文章点击前往:500篇优秀随机文章)
来源:本文由易搜花百科原创撰写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